締造宜居宜業宜遊地區 – 生態發展及保育 

總面積達30,000公頃的北部都會區,擁有豐富天然及人文資源,特區政府將利用、活化及保護這些資源,讓該區「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共存」,打造都會區獨特的世界級大都會景觀;同時亦為發展後大量的居住及工作人口,提供優質戶外生態康樂空間。

「Wetland Seasons Bay」 毗鄰香港濕地公園 盡享低密度生活空間

位處濕地公園旁的住宅發展項目Wetland Seasons Bay及Wetland Seasons Park,坐擁得天獨厚的地理及環境優勢,遠眺深圳灣及南山的繁華盛景。Wetland Seasons Bay第三期戶型間隔多元化,當中以兩房戶為主,更屬濕地公園系列中距離輕鐵濕地公園站最近的一期,切合不同追求品味生活的年輕家庭及青年專才的居住需要。

天水圍Wetland Seasons Bay及Wetland Seasons Park

制訂及實施濕地公園保育政策

11濕地公園保育政策-水印

濕地公園保育政策(按圖放大)

規劃與建設概覽:

  1. 建設三個濕地保育公園
  2. 擴大香港濕地公園
  3. 構建生態網絡 – 濕地保育公園
  4. 建設橫跨北部都會新界北城鄉綠道
  5. 建設海岸保護公園及海濱長廊
  6. 建設沙嶺/南坑自然生態公園

—————————————————————–

1. 建設三個濕地保育公園

(一) 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

收回南生圍、大生圍及甩洲一帶的魚塘及濕地,形成一個總面積約400公頃的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

(二) 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

收回米埔至新田/三寶樹一帶的魚塘及濕地,將部分魚塘劃入新田科技城的發展範圍,餘下靠近拉姆薩爾濕地的部分建設為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面積約有520公頃。

(三) 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

收回蠔殼圍一帶的魚塘及濕地,建設面積約有300 公頃的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

2. 擴大香港濕地公園

另收回豐樂圍及尖鼻咀一帶約200 餘公頃的魚塘及濕地,納入香港濕地公園範圍。擴大後的香港濕地公園總面積將會增加四倍至約300 公頃。

3. 構建生態網絡 – 濕地保育公園

濕地保育公園會連現有米埔自然護理區和香港灣地公園及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形成一個橫跨北部都會區由西至中部,再南至塱原的大型濕地系統。結合擬議紅花嶺郊野公園,保護重要的飛鳥通道。

4. 建設橫跨北部都會新界北城鄉綠道

綠道將穿越貫通山巒、濕地、魚塘和村落,還可走進市區串聯市鎮公園和歷史特點,成為國際聞名的健行徑。

5. 建議海岸保護公園及海濱長廊

收回尖鼻咀、流浮山至白泥一帶劃為「 海岸保護區」,建設約145公頃海岸保護公園,及設長約12.5公里海濱長廊提供步行徑單車徑。

6. 建設沙嶺/南坑自然生態公園

收回近羅湖的沙嶺/南坑一帶濕地,建設面積約4公頃的自然生態公園。

特區政府與深圳及廣東省部門亦會合作,共同保育和提升深圳灣優質發展圈內的拉姆薩爾濕地和深圳的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亦會形成跨越灣圳灣港深兩地更完整的濕地系統,和建構梧桐山/紅花嶺及八仙嶺生態走廊。

*所有資料均以香港特區政府最後公佈為準。資料來源: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 (2021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