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闹市微公园 引入5G智能设备

香港地少人多,继住宅微型化出现纳米楼后,连公园亦出现微型化,于闹市中建设「微公园」,善用市中心的闲置用地,为都市人提供多用途的绿化休闲空间。微型公园于香港亦非首次出现,早于2017年已有设计团体提出微型公园项目,并交由康文署和建筑署负责,将荃湾三陂坊的游乐场翻新成为微型公园。
早前市区重建局建议将旗下旺角山东街两个重建项目附近的其中6个零散及小型休憩空间进行活化,运用「微型公园系统」概念,透过一致及鲜明的设计手法,将6个小型休憩空间设计出一条美观、连贯及易行的步行路线。一方面可起美化街道的用途,同时亦将连结了6个小型公园,提升各公园的设施并引入智慧元素,如5G网络、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参考内地北京及深圳的「智慧公园」,将公园群打造成「户外智能健身室」,从而吸引更多市民使用公园的设施,同时可将相应的数据传送到智能手机上,以便市民能更好地管理健康。
说到「智慧公园」,全球首个AI智慧公园便是位于北京的海淀公园,于公园提供了多项智能设施,包括可用人面或扫码登入,实时监测和记录市民运动数据,如最快圈速、累计运动时长,并设有排行榜,以及运用大数据提供分析和精准运动建议的「智能步道」。还设有太极示范教学的电子屏幕「太极大师」,让大家可以跟屏幕中的教练一同练太极。公园并设未来家居示范、智能语音导览及无人驾驶观光车等AI设施。
对我们而言北京可能太远,其实同样位于大湾区的深圳湾公园,一样设有采用5G技术的「智慧跑道」,游客可使用公园的人脸识别技术,以领取免费的跑步芯片和号码布,然后便于跑道上尽情奔跑。于跑道旁的识别杆会侦测芯片讯号和凭人面识别,自动记录「跑手」的相关数据,包括跑步的里数、速度和消耗的卡路里等。同时,跑手于跑完步后并可以获得跑步指导,运动数据分析等,亦有电子屏幕排行榜和可通过网络分享相关数据。
深圳多个公园已先后设有5G智能设施供游客和运动爱好者使用,如香蜜公园便设有智能体测仪,可直接测量使用者的身高体重、握力和心率等身体数据。此外,包括深圳湾公园、中心公园、莲花山公园等,均设有「室外智能健身室」,只需用智能手机扫QR Code,便可免费使用包括仰卧起坐、俯卧撑、心肺功能、快步跑,还有高拉推举训练器、立式健身车、智能竞赛车等不同健身器械,而市民的运动数据,亦会传送到用家的智能手机上,系统亦会提出合理的健康建议。
同样大力推动5G技术应用的香港,不论「微公园」或「智慧公园」仍属起步阶段,期望日后港府规划新休憩空间时,可以引入更多5G智能设施,让市民体验科技带来的生活之便。